知乎答主自编程序拍摄中国空间站记录天宫号建设全过程
10月31日,随着蒙恬实验舱成功发射,与核心舱、田文实验舱合二为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收尾阶段。自此,中国空间站三舱“T”形基本构型即将完成。这个过程被90年代的天体物理学博士、知乎大师刘博阳从400公里外的地面记录了下来。他自主研发了光学跟踪程序,经过40多次的拍摄,留下了天宫从核心舱到地球形、L形、再到T形建造的非常珍贵的民间影像记录。
2021年4月29日,天河核心舱发射入轨,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启。2022年3月,刘伯阳意识到,今年将是中国空间站建设最密集的一年。随着天舟三号退出空间站、天舟四号发射、神舟十四号发射、田甜实验舱和蒙恬实验舱发射,“中国空间站的外形可能每个月甚至每天都不一样。”
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用十天时间开发出光学跟踪程序,让望远镜自动捕捉到空间站在距离地面400公里处的高速运动。
刘博阳解释说,空间站在过境时的移动速度高达每秒7.68公里,相当于手枪子弹速度的20倍。空间站每92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周,靠人力几乎不可能实现稳定跟踪。“如果望远镜静止不动,不到半秒就飞起来,就很难记录它的动态图像。”所以他需要一个自动控制程序,让跟踪装置自动识别空间站,然后望远镜就可以捕捉、跟踪、拍摄。
经过多次失败和调试,今年4月19日,刘伯阳和他的朋友们在河北衡水首次拍摄到了中国空间站的高清图像。“相当于拍了一张汽车在400公里外的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照片。”此后,他追逐空间站40多次,记录了中国空间站构型变化的完整过程。刘博阳说,多年来,国内天文爱好者只能在国际空间站观看和拍摄。现在我们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作为一名天文摄影师能够见证中国大航天时代的开始,我们感到很幸运。
刘博阳把节目开发过程和跟踪拍摄过程录了下来,发布到知乎等网络科普平台。他受到网友的追捧,“让我热泪盈眶”,“中国的创新进步一点点形成”。很多网友问他能不能“开源”追踪程序。科普受访者刘博阳说,“拍摄空间站的过程让我意识到,这个社会对有目标、有决心的人非常友好。”
作为知乎上的一个回答者,刘博洋的科普开阔了很多人的视野,而在知乎上,也有很多像刘博洋一样的回答者带来了“获得感”。他们专长独特,充满人文关怀,勇于挑战,不断突破的精神。
为了鼓励和发现更多深耕垂直领域的创作者和创作团队,像一座“灯塔”一样反映更多人,知乎正式启动“灯塔计划”,将从科学、人文、社区精神三个方向,从全网范围内评选出10名优秀创作者或团队。最终获胜者将获得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基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